“以前下雨天孩子上学尚牛在线,鞋和裤子全湿透,现在路好走了,孩子上学安全,我们也省心。”2025年汛期刚过,龙归街南村村的大榕树下,村民周叔指着不远处平整的路面,话里满是笑意。这份民生温度,源自人大代表历时五年多的攻坚破局,从解决孩子上学的“涉水难题”到筑牢农田鱼塘的“防护屏障”,他们循着群众呼声溯源问题、聚焦难点精准发力,不仅治好了困扰南村村多年的内涝,更用实干担当架起了党群连心的“暖心桥”。
溯源破题:从“局部修补”到“系统治水”
南村村内涝曾是困扰村民的“老大难”突出问题。2020年起,便有村民反映排水管道窄、河堤低,暴雨一来便路淹田涝。当时人大代表虽多次全程协调,但因工程体量大、资金存在缺口,仅能局部修补,未能全面治理“病根”。
白云区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到南村村琏窿支流水浸点调研
2023年汛期,内涝加剧,雨污倒灌让学生不得不蹚水上学。人大龙归街道工委组织市人大代表周满锋,区人大代表吴楚斌、温月云、周嘉铭走访调研,锁定“地势低洼+排水不畅”症结,提出“局部修补难除根,系统治理是关键”的建议,但因村集体经济无力承担工程预算,工程一度陷入停滞。
2024年,恰逢南村村入选广东省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首批典型村,代表们紧抓契机,不仅顺利将孖祠堂-八角庙内涝工程纳入重点项目尚牛在线,落实近200万元资金投入,还推动河堤加固与排水改造同步落地,为系统治水打下坚定基础。
攻坚督建:从“入户解忧”到“盯紧细节”
2024年9月,南村村内涝整治工程进场施工。自工程启动以来,人大代表全程跟踪督办,既推动主体工程提速,更聚焦民生细节发力。
白云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到南村村调研内涝治理情况
部分村民因不了解施工情况,认为大型机械作业施工会震裂房屋,不配合施工。得知这一情况后,市人大代表周满锋、区人大代表周嘉铭代表主动靠前,联合施工方、村社干部逐户上门沟通。代表们积极讲解项目政策与施工规范,认真听取村民建议,大力推动落实其中的合理部分,通过反复疏导,最终打消村民的顾虑。针对其他村民提出的噪音、道路保护等问题,当场协调施工方调整作业时间、做好围蔽防护,记录的建议当天反馈施工方并要求限时答复,确保群众诉求有回应。
化解村民顾虑后,代表们将督建重心转向工程质量与民生细节保障尚牛在线,建立“代表定期巡查+群众随时反馈”机制。市人大代表蒙菁、周满锋,区人大代表陈玉云、吴楚斌、温月云、周嘉铭每周实地巡查,手持设计图纸,对照现场逐一检查工程细节。在巡查过程中,有家长向代表们反映南村小学门口施工工地围蔽不到位、建筑材料堆放杂乱的安全隐患,代表们第一时间随群众赶赴现场,详细了解情况并逐一记录隐患点位,当场向家长承诺“必当跟踪到底、督促整改”。随后,代表们迅速联动村委,督促施工方按规范设置围挡、增设警示标识与照明设备,同时规范建材堆放,保障师生通行安全。
南村小学门口路面改造前后对比。
工程收尾阶段,南村小学门口路段经雨水管道施工后,出现回填路面不平整,存在凹凸面,雨天易破损积水,影响学生出行。周满锋代表在巡查中发现该问题后立即对接区水务局,推动施工方制定专项修复细化方案。在台风过境后的首个工作日,施工队伍便进场施工,不仅对破损路面进行平整修复,更针对性增设雨水收集口,完美地解决了雨天积水的民生难题。
成效落地:从“水退路畅”到“民生增收”
内涝问题的解决,让南村村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,也温暖了村民的心。今年汛期,南村村内涝整治成效显著。500米新建管网与加固后的河堤协同发力,保障了南村小学全体师生通行安全,“以前送孩子上学,得提前半小时出门,就怕路上积水耽误事,现在正常时间出门就行了。”家长周姐算起了“省心账”。
随着环境改善,民生红利持续释放。今年7月,孖祠堂、八角庙外稻穗摇曳,荷花飘香,以前因水淹无法种植的区域,如今种上了30多亩荷花、莲花。恰逢一旁水稻成熟,形成一道稻荷相望的田园风光,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游玩,继而带动周边餐饮、住宿、娱乐等消费,提高当地经济收入。
治理后,昔日水淹区域变身“荷花池”(改造前后对比)
这场历时五年多、倾注了两届人大代表心血和汗水的治水攻坚,既是对“水患”的系统整治,更是对“民心”的持续凝聚。人大代表以一次次实地走访、一场场协调督办,将“群众期盼”转化为“履职实效”,以“小切口”民生工程撬动基层治理“大提升”,让党心民心在水退路畅的生动实践中愈发紧密相连。
南方+记者 谭超
通讯员 罗嘉慧尚牛在线
永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